笔趣阁

发鹿文学>三国的谋士排名 > 第90章 吕布去留(第1页)

第90章 吕布去留(第1页)

收到来自吕布的来信,陆离个人都是懵的。

万万没想到这“砸在手里推销不出去的”,会被弄到自己这里来让帮忙介绍对象。

我难道是什么没良心的红娘吗,还要牵这种线?

况且吕布这所谓的“虽有行差踏错,到底迷途知返,为国诛贼”,这里面的春秋笔法未免太过了些,你怕不是忘了当初是谁帮着董卓挖掘皇陵的了吧。

不是吧,你这年纪虽然算不上小,也没有老到不记事的程度啊。

陆离提笔就要回信拒绝,可笔还未曾落下,立刻意识到了不对。

这事的重点是自己愿不愿意当中间人吗?

这件事的重点是对方想要投曹操。

万一他这边拒绝了,曹操那边却是想要的呢?

吕布的武力值有几个不眼馋的,尽管放在身边就像是不定时炸弹,可若是放出去对付别人,未必不是一把好刀。

原本要写给吕布的拒绝信改为“容我思量一二”,而相关情况则是在另一封信件中写明发往曹操处。

——明公啊,有位随时可能噶人的猛将想要投靠你,要不?

此刻曹操已经带兵进入徐州,正一路朝着彭城攻去,突然接到陆离的来信,说是吕布有意来投。

曹操将这事与众人分说,赞同者有,反对者更多。

反对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本质上与陆离劝说张邈时说的一致——丁建阳、董仲颖之前鉴,不可不防啊。

而赞同者,有人看重吕布本身的实力,也有人看重他如今代表的某种“大义”。

虽然对方的名声是真的不好听,可现在对方也确实带着为国除贼的“英雄光环”。

曹操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郭嘉,问:“奉孝以为如何?”

郭嘉拱手回道:“明公与众人所虑,无非是那吕奉先无忠心、易噬人,放于身侧恐有流血五步之患,可又实在爱其勇猛,不忍舍弃。”

“放于身侧不成,可若是指派于外,需要担心其刀刃锋利的,便该是敌人了。”

戏志才好似不同意的反问道:“可温侯素来耳根偏软,易受人蛊惑,又常有冲动之举,若指派于外,固然不必担心自身之安危,但要如何保证对方听命不叛?”

这年头你接纳了一名猛将,是要给人家待遇的,最显而易见、必不可少的就是粮草、士兵。

吕布与袁绍闹掰了的一大原因,不就是对方不愿意给他增兵吗。

而这些东西如果给出去了,最后对方却背叛了你带着东西跑了,这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嘛。

郭嘉道:“温侯素来确实是易受人蛊惑,耳根偏软,可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在对方身边安排好去吹耳边风的人,而给对方的兵卒,也可选择难叛之兵。”

所谓难叛之兵,就是衷心度相对较高,最好是有家有室,家室还尽在曹操所掌控的地盘之中的人。

这样的士兵,轻易是不会跟着对方背叛的,就算真的叛了,也相对容易劝降。

曹操显然意动:“奉孝言之有,可送去吕奉先身边的人……”

荀彧是绝对不可能的,没听说过刘邦会将张良送到樊哙手下去吹耳边风的。

而程昱的话,曹操毫不怀疑两个人分分钟能够拔剑打起来,程昱虽然武力值也不低,但显然跟吕布没得比。

戏志才笑道:“明公自误也,岂不知这合适之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曹操顺着戏志才的视线,看向自己放在一旁的书信。

陆离吗?

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倒也当真算得上是一个好人选。

议事结束后,返回各自营帐的路上,郭嘉与戏志才同行了一段距离。

郭嘉:“兄刚刚何以?”

戏志才笑问:“奉孝可是关心则乱了,正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扪心自问,我刚刚举荐伯安有何错处?”

郭嘉承认:“兄所举荐,却无错处,可伯安未必愿承此事。”

戏志才闻言只是摇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况且世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明公心中隐隐已有迎奉天子之意,伯安不趁此时表态,莫不是要等来日进退两难吗?”

郭嘉难道会不清楚这些吗,他很清楚,所以他不会说什么“明公自然知晓伯安心意”这种蠢话。

明公或许知晓,可架不住天下人并不知晓,不然怎会有仗着为先帝复仇杀贼的“恩情”,来让陆侍中当中间人的行为呢。

况且明公此时知晓,不代表日后会一直知晓,不说人心易变,这世上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之事,从不在少数。

不过知道归知道,这一点也不妨碍郭嘉的不开心,他才是陆离的挚友,他难道做不出“内举不避亲”的事情吗,需要对方横插一脚。

戏志才对于郭嘉的不忿恍若未闻,若是过去他认识的郭奉孝,自然不会做错误的决定,可现在,他却有些不确定了。

情谊这种东西,有的时候对人的改变与影响还是蛮大的。

————————————————————

曹操这边商量的很快,陆离也很快就得到了他们的商量结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