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没有落下每一个有着这种眼神的人,或许在他们四目相对的那一刻,眼中的情绪在此刻相似到如同在照镜子。
孙权是个年轻人,一个在很多人看来还不够成熟、不够令人信赖的年轻人,周瑜同样是年轻人,与他同龄的人在曹操阵营现在还大都属于小辈,都在那里磨炼着呢,可同样年龄的他已经统领着扬州的兵马、战船与曹操正面刚了。
这里面有周瑜自己的能力在,但也绝对脱不开来自孙氏兄弟二人的信任。
士为知己者死,在某些人那里或许是个笑话,但在周瑜这里从来不是玩笑。
没有多少胜算的情况下,明明投降是更好的选择,至少可以保有一条生路。
可是周瑜不想这样选,孙权也确实没有这样选,对方将兵将交付给自己,又何尝不是将命交给了自己。
对于这样的信任,周瑜永远不会选择背弃。
如果是真的想要提高士气,这个时候确实应该选择忠心耿耿的人更好一些,但周瑜做出的选择却并非全然如此。
周瑜拿出几份文书:“明公与我来信,只言后方有欲为蔡瑁之人,只他们有无蔡瑁之能不论,明公却非刘景升之辈。”
他也没有指名道姓,直接将文书扔进一旁燃烧着的火盆之中。
如今的天气还算不上寒冷,大家一开始看到火盆还以为是周瑜身体有什么不适,现在才知晓原来是做这个的。
他说了袭营的计划,然后混杂着进行了点名。
其中有板上钉钉不会背叛的人,也有自己一被点名就心里“咯噔”一声直接对号入座的。
周瑜:“自古功过之抵莫过于军功,此番允死不允降!”
聪明人都清楚,周瑜没有说允胜不允败,这是给自己人留后路,而所言语的允死不允降,则是要让某些人展现态度。
这种手段轻易是不能用的,一个搞不好就容易弄得人人自危,笨蛋一点甚至直接自己将自己给玩完。
但周瑜显然不属于笨蛋行列,别的不敢说,至少军中某些内部骚乱平稳了下来。
袭营计划没有取得什么大的胜利,却也不存在什么大的失败。
不输,对于他们而言本就算得上是一种赢。
当陆离得到相关消息的时候,他们这边互相袭营都进行了好几波,一开始属于是试探情况,后面的才是打一个出其不意。
毕竟大多情况下,经历了几场正式袭营不成后,惯性思维下一般都会放松些许,觉得对方短时间内不会再来了,又或者是实在熬不住了,便是有心防备,身体也吃不消了。
无奈双方对此都非常有经验,谁也没有通过这种手段从对方身上捞到太大的好处。
双方都是手段尽出,你来我往之间精彩却有残酷。
精彩的是谋略与战术,残酷的自然是牺牲与死亡。
胜利的天平肉眼可见的在朝着曹操一方倾斜,而在这种时刻,孙权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海船的改造成了。
就那么点人,真的就成了?!
孙权觉得这简直有些不真实,战场上没有太大的好消息,反倒是“造船厂”如有天助,捷报频传。
怎么着,难道他是一个入错行的天命之子吗,那他应该有的行当什么,造船厂老大吗?
海船与河船是有区别的,就算海船造的再好,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放到战场上使用不是,总不能最后让他战败后扬帆远航……吧?
嗯?
孙权感觉好像打开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要知道他一直重视造船,一反面是想要靠海吃海,一方面也有借助海洋绕开曹操向外开拓的想法。
如今这般,莫非当真是天意吗?
孙权忍不住冷笑一声,东汉可不存在什么海贼王的说法,曹操应有尽有,他跑到海里去赌一赌是能够成功着陆还是葬身大海?
孙权将这个想法抛到一边,但是鬼使神差般的,他没有让那群还在努力研究的人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