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的拒绝虽然还算坚定,但非常可惜的是他尽管是被拜师的那个,事情的发展却不以郑玄的想法为转移。
陆离虽然最后没有成功拜师,但还是以讨论学问为由留了下来。
当此刻正跟着郑玄学习的学生们知晓陆离到来的消息后,那个激动的心情与他们老师的拒绝形成了鲜明对比。
换成别人做着做着官,突然不做了要学习,不免带着点在外面混不下去灰溜溜回老家的落魄感。
但陆离不一样啊,对方已然达成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成就,那么他的急流勇退就变成了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
你甚至可以解为一种对于知识的纯粹追求,你看他好好的仕途都不要了,非要来学习,这样的人要是不算爱学习,那谁能算得上呢。
大家带着点见到名人的激动,又忍不住有点矜持,还不太好意思特别靠近人家,那扭捏的架势看的郑玄都觉得重新认识了一下自己的弟子们。
第一次发现你们都有两副面孔啊。
虽然人家年纪轻轻已经完成了许多人穷尽一生都未必能够完成的事情,虽然对方确实长得挺让人有距离感的,但你们要不要这样,我现在是不是有点多余,要不让出地来让你们开场见面会?
不必郑玄让地,陆离很快就凭借着自己的大白话跟大家打成了一片。
别人这么说话那是文采不行,学识不够,但陆侍中这么跟我们说话,明显就是看出了我们在紧张,特意接地气、搞亲民,怪不得对方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呢,人家就是值得。
在跟不少社牛相处过之后,陆离多多少少也是学到了一点的,想到某位刚刚分道扬镳没多久的社牛,陆离迅速划过了这份记忆。
按照两个陌生人之间通过六个人就能联系到一起的原则,再加上世家之间的联姻,这里还是青州,郑玄的不少弟子七弯八拐的真的能跟陆离扯上点关系。
而有了这份关系,相处起来岂不是更加亲近。
虽然跟郑玄的其他学生相处不错,但他这次来是来学习的。
尽管这在郑玄看来只是一个由,可这个由也不是纯由,陆离固然有别的想法,却也是真的想要向对方虚心请教的,他对待老师,只要对方不是师德败坏的那种存在,他的态度向来良好的不得了。
而作为有教无类的典型代表,郑玄哪怕没有收这个学生,在对方明确存在学习态度的情况下,也未曾置之不。
想要教导一个学生,首先你得了解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在了解的过程中,经过跟陆离的一番较为深入的学术讨论,郑玄越发庆幸自己抵御住了美玉良才的诱惑,没有同意对方的拜师。
倒不是说对方这个美玉良才是假的,实际上是个虚有其名的笨蛋。
相反,陆离虽然年轻,但在学识方面的见识是真的不少,说句博古通今都不为过的。
毕竟陆乔从不吝啬,系统的知识库更是丰富,后面去了洛阳之后,刘宏也从不吝啬于将皇宫藏书跟自己的侍中分享。
可以说陆离的知识储备哪怕不敢说句数一数二,也是名列前茅的。
学过的知识记得扎实牢固,对于很多东西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解,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
可是当郑玄跟对方谈及经意的时候,初步翻译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更加深入的解读以及他学习的方式方法,都让郑玄忍不住怀疑乐安陆氏是不是完蛋了,不然怎么给自己的嫡长孙请了个这么奇怪的老师。
这但凡陆离不是出身乐安陆氏,他都要怀疑对方之前根本没有老师了。
不过对方要是没有出身在乐安陆氏,也不可能有机会看那么多书。
只是跟名列前茅的知识储备比起来,他的许多经意解虽然颇有独到之处,但大方面上颇有几分连蒙带猜的感觉不说,更加深入的甚至隐约带着几分一知半解的清澈。
陆离要是知道郑玄的这个评价,高低得不服气一下的,我前世语文试卷文言文那一块都是满分来着。
当然了,你要非说我不行,你是纯古人的经学大师你说的对。
陆离没有将亲爹奇葩的教育方式说出来,不止是子不议父,死者为大。
要知道郑玄这个时候正在注释《孝经》呢,陆离并不准备用他们乐安陆氏代代相传的孝顺来震惊一下对方。
小老头年纪也不小了,都六十好几了,这拜师不成敬老在,再给对方搞出个好歹了,让人心里多过意不去啊。
#震惊,一二十左右男子竞对六旬老汉做出这种事!
陆离不是那么不尊老爱幼的年轻人,虽然他这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已经快要走到二十来岁的末尾了,但就算是而立之年的成年人也不能做这么丧心病狂的事情啊。
陆离似乎一键删除了自己给自己改名的记忆,更忘了刚刚立下没多久的要跟曹老板学习的豪言壮语。
郑重声明,他绝对不是健忘,但那些是用来对付敌人的,哪里能用来对付老师呢,他可不是这么不尊师重教的学生。
还在头疼陆离学习问题的郑玄,可不知道自己错过了多么应该错过的东西,他现在是真的头疼。
作为老师,虽然弟子已经多达百千人,但郑玄的教育念从来不包括人多就摆烂,相反,他属于干这行、爱这行。
不仅不摆烂,还相当严格的要求自己。
他认为作为学生应该尊师重道,而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精通学业、积极施教且不断深造学习,以便更好的教育学生。
也正是因为如此,明明留下陆离可能被拖进政治漩涡之中,但是在对表现出一定的向学之心后,他还是没忍住稍稍松了下口。
现在发现对方是不知道被哪个庸师耽误了的好苗子,郑玄实在是痛心疾首,哪怕依旧不准备收徒,但真的很想要将对方引回正轨上来。
结合陆离如今的成就,郑玄忍不住想,到底是他这样的野路子正合了先帝的喜好,还是如果他走正路子,能够带给大汉更好的变化。
但不管怎么说,连蒙带猜的解方式是绝对不行的,对于经意的不深入学习更是不好。
郑玄准备从源头下手开始掰正,但陆离却对《周易》情有独钟。
这倒也不是不行,但郑玄忍不住有些担心,对方是不是被实际行动后的残酷结果打击到了,所以才开始寄托于一些不太实际的东西,比如说命运。
不过这也没什么,《周易》是五经之一,学它没什么毛病。
而且对方这个奇怪的天厌之情况,学起来说不定还别有一番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