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发鹿文学>主角是谋士身份的三国 > 第77章 看法不同(第1页)

第77章 看法不同(第1页)

陆离或主动、或被动的拥有过很多朋友。

有如杨琦那般自来熟,毫不吝啬对于初至者予以帮助的。

有如董扶那边年长似故人,最后因为念不合一拍两散的。

有如袁绍那般真假难辨,缘聚缘散后不能再见的。

还有如曹操那般,巧合相交,带着几分目的有意维持的。

或许还有如刘宏,自己也不清楚他们之间到底算不算得上是朋友的。

前面这些类型各有不同,但在年龄上都是大于陆离的,尤其是董扶,陆离前世今生加起来都比不过他。

对方离开洛阳后,陆离就失去了他的消息,还是在郑玄这里知晓,对方与刘宏同年而猝。

可郭嘉是不一样的,不止是年龄上的不一样。

对方有着似乎可以洞察一切的敏锐感知与分析能力,一般来说,这种看你一眼就好像能够看清全部甚至是将你的过去未来一并明了的人,会让你产生一种对于自我隐私保护的本能排斥。

但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在他们两人之间,郭嘉从来没有掩饰自己的洞察能力,却也没有因为这份洞察能力让陆离感到任何的排斥或者不喜。

有些时候对方给陆离的感觉,就好像大家一起拍了拍前面那个人的肩膀,你看到我干坏事了,我也看到你干坏事了,我们还都看到彼此看到彼此干坏事了,却只是在前面的人回头寻找凶手的时候,不约而同的做无辜状。

一种让人非常舒服的感觉,一种仿佛心照不宣的默契。

自从郭嘉发现了“天意作祟”后,也不知是被点破后欲以巧合遮掩,还是知晓没用后索性放弃,反正他没有再遇到那样的情况。

有些事情要难得糊涂,可偏偏郭嘉实在聪明,他不仅聪明到作为当局者半点不迷惑,也能从告知后第二天郑玄对他态度的隐隐改变猜到些什么。

“天命”吗,他倒是非常期待。

虽然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田地之中,郭嘉还主动说要帮忙,但是都不是在熟悉了之后,而是他自初见之后,从来不会在陆离出去干农活的时候跟着一起。

委屈自己做自己没有特别喜欢做的事情以迎合对方,这不是朋友之间相处的道。

当然了,他自己不喜却也不会拦着陆离去做,不会说这样的事情不是你这样的存在应该做的正事。

而且他虽然不喜欢去种田,却对陆离的养鸡场颇感兴趣,不仅感兴趣还真的干实事,在亲身下场后,郭嘉很快总结出了一套如何转移母鸡注意力,更好更快拾鸡蛋的方法。

眼看着未来谋算人心的鬼才,现在在这里跟鸡斗智斗勇也斗得颇为有模有样,陆离实在很难忍住不笑。

而且明明都是同一套办法,其他人做起来就是没有郭嘉那么闲庭信步、游刃有余,可能是因为只学会了办法,而没有学会思考模式吧,甚至经常出现在拾鸡蛋的过程中跟母鸡来个面对面,然后就是一场“大战”。

在做这些在陶谦看来妥妥的不务正业之事之余,他们也会一起跟着郑玄学习,会复盘曾经发生过的那些著名战役,分析里面的庙算谋划,攻城攻心。

在这方面,两人显然各有所长。

郭嘉长在他真的对人心把握到像是拥有读心术一般,其中的各种根据人的性格产生的推判断,以及攻心想法,让陆离不由啧啧称奇。

而陆离则是长在学识广泛,条清晰,他连其中某个没有多出名的副将的手札中如何记录这件事情的,都能够娓娓道来。

他甚至能够精准说出某次看似不起眼的粮草运输中,具体的发放、路上的消耗,甚至是环节上的贪污。

其精准程度,哪怕是让当时专门管此事的官员出来,都不一定比得上陆离说的准确。

而那能够精确到官职门户的贪污数据,都让人忍不住怀疑陆离是不是在分赃现场见证过,又或者是不是无意中挖出过那些人藏起来的账本。

死读书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事情,但你要是能读到这种近乎百科全书的数据达人地步,那可就了不得了。

况且陆离也不是完全死读书,郭嘉觉得对方的某些看法真的相当精妙,精妙到有种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美。

如果说郭嘉是通过对掌权者以及对于战争具有决策权人物的性格分析,来剖析其中某些决策的产生,以及必然会存在的失败。

那么陆离就是在以小见大,以底层情况一层层往上推,以此来得出双方基本盘上的优劣。

两者之间没有所谓的胜负、优劣之说。

在封建君主时代,少部分人就是拥有一言决定生死的权能,部分军事奇才甚至可以凭借着自己不讲的天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可这不代表底下的人全然无用,不然揭竿而起之人的追随者是谁呢,君主、将军总不能只自己扛着枪去打仗的。

可道是道,一百个有学识的大汉人站在这里讨论这些,九十九个都是要着眼于当时的决策者们的,而剩下的那一个是陆离。

陆离知道自己的露馅吗?

他当然清楚,他又不是什么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

对于有些聪明人而言,你对他隐瞒的最好办法不是藏着掖着,反而是坦诚以对,郭嘉用这样的态度对待陆离显然管用,此刻陆离以同样的态度回馈郭嘉,也未曾失效。

而且其实陆离在这方面也没什么好怕的,就算郭嘉真的将他的前世今生都看明白了,但是说出去有谁会相信呢。

与其藏着掖着难以交心,还不如坦坦荡荡多个好友呢。

事实证明他这一步走的挺对的,两人之间日渐密切的关系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有些语言与话题,是需要羁绊到达一定数值才能够解锁的。

就如郭嘉此时问的:“以伯安观之,当今天下,谁人为能济世安民、匡扶大汉之英雄?”

这也就是如今还没有李世民,不然这话直接就可以解为谁是明君了。

虽然在陆离的印象中,“济世安民”这个词汇是因为李世民而诞生的,但此刻说出来也不会让人难以解,而且济世安民在前,匡扶大汉在后。

这到底是因为看出了陆离更在乎民生,还是在隐晦的问陆离,觉得谁可堪为明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