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发鹿文学>主角是谋士身份的三国 > 第80章 平巾策(第2页)

第80章 平巾策(第2页)

最为重要的是,他作为袁绍的谋士,他是真的有机会、有资格知道那些东西的。

但陆离呢,他凭什么知晓黄巾的这些情况,甚至未卜先知般的连对方接下来要怎么做、怎么走,抢哪里、如何安顿家眷都清楚。

之前对方对袁绍说知道如何去洛阳的捷径,好歹还有个先帝能够为他“作证”。

可这一次,他出身青州没错,但他来此之前都在徐州待着,如何就这般知晓青州黄巾来到兖州后要如何。

仅凭他言之凿凿就要相信,这不是信任,这是在拿人命赌对方可不可信,而如今虽然败了几场,曹操这边的情况却也没有危及到需要孤注一掷的地步。

曹操倒是没有立刻说不行,他仔细打量着陆离指出来的路线与地点,比较着黄巾以往的做派,这里面不是没有可信度的,只是:“伯安何以这般言之凿凿?”

陆离先是看向曹操,然后环视一周:“黄巾之中有我派去的细作。”

这没什么可稀奇的,毕竟这年头打仗也是要搞情报的,斥候、细作,大家都有派遣。

但陆离接下来的话,就让这细作不一般了:“……多达千人。”

千人的细作,这还能被称作细作吗,这是派了一小支军队过去吧。

注意到在场人员的惊讶,陆离解释道:“并非可战之力,不过老幼妇孺而已。”

“当年我为青州乐安郡郡守,虽然黄巾之乱大体被平,仍有小股溃贼四处作乱,不得不防。以兵为耳目,乐安郡当时无兵,以民为耳目,处处一览无余。”

陆离带着几分无奈道:“本只求自保而已,然自保之心非我一人仅有,青州为太平道所惑之人固然不在少数,幡然悔悟者亦有多人。”

“那时家恨在身,心有难平之怨憎,不免处事极端,只可惜当时条件不允,后来有些事情见多了怨憎稍平,又有新念……”

陆离的话说的委婉,但里面的前后因果大家是真的听出来了,无非就是当年看到家里人都被黄巾嚯嚯干净了,有心想要报仇,只是碍于当时的情况不允许,就先派了几个细作。

虽然这个“几个”的具体人数有些多,但是忽略人数问题,大家甚至能通过对方的生平想到后面的情况。

想来是好不容易将地方治的有点样子了,兵力也补充好了,可惜还没等做什么,就被征辟到洛阳去当侍中了。

大家甚至忍不住怀疑了一下,那篇《陈情表》的创作原因之一,怕不是复仇大计还没有完成,不愿意这个时候离开吧。

而跟其他人相比,曹操知道的要更多一些。

就比如说对方的“又有新念”,结合着当初山中那一番爱民之言,想来就算是没有去往洛阳,也不会继续原本的复仇之想了。

对方会接受第二次征辟,许也与此变有关。

不过陆离曾经的想法与心路历程,此刻俨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那所谓的千名细作,对方提供的情报可信度大大增加。

事实上这所谓的上千细作还真的不是陆离胡诌出来的,这次前来侵袭兖州的黄巾,不仅拖家带口,组成人员也比较杂乱,当初北上南下受挫的黄巾残部、被黄巾再乱搞出来的流民、乱象再起出现的窜匪……

但总的来说,还是以黄巾,或者说太平道教众为主的。

但他也不是完全靠细作的。

越是这般礼崩乐坏的乱世,这宗教鬼神就越发容易兴盛起来。

然而你越是依靠什么,便越是容易受制于什么。

黄巾依托于最早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中周穷救急、互相帮助的教义,得以一次次聚众成势,就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避开些许“友军”。

毕竟你们是主张互相帮助的信徒一家人,不是出现了异端,互相攻伐算是怎么回事。

当初陆离跟着张角游历之时,虽然有意避开了一些东西,但眼睛不是白长的,脑子也不是摆着看的。

就黄巾这么多年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有些东西真的一点都不难猜。

行军打仗却不能全然靠猜,陆离给曹操提供的情报信息,是在他对太平道势力分布的了解与判断上、黄巾内部细作提供的请报上,以及来此之前亲自侦查得到的结果上。

几项叠加,考虑到万事无绝对,陆离不保证百分百的正确,但百分之八九十还是有的。

将这些一一道出,鲍信与夏侯渊等人不住点头,随军的戏志才亦是心中暗赞。

曹操握着陆离的手:“伯安此平巾策,当真恰如其名,解我之大困!”

说着,他好似无意道:“如今兖州危险,伯安亲身而来,护卫何在?”

陆离:“还在为我维系与细作之联络。”

在对付黄巾这件事情上,说服石锤其实很容易。

又或者说,了解石锤的陆离说服对方很容易。

他是一个想主义者,一个对张角真切信仰,但也是想主义化信仰的人。

他是真切信奉,张角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周穷救急,让人们得以互相帮助的。

所以只需要以此为名,劝说对方很是容易。

确定了陆离情报的准确性,大家立刻针对此开始进行新一步的军事商讨。

事实上陆离还考虑过,要不要在这方面提建议,比如围点打援,比如游击战。

但想了想,他又放弃了这个想法,他一个打呆仗的就不要去指挥某位某种意义上的开国之君了吧,真这样做不免纸上谈兵、班门弄斧。

况且有些事情本也不需要你全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