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被契丹人俘虏,囚困幽狱数年,经历过多次严刑拷打至濒死,但始终不屈。
耶律德光爱其才,终按捺住了杀心,辽世宗耶律阮亦对他青眼有加,欲封他为南面汉官之首,亲口说「卿日后可为宰相」。
李谷只要点头,前方就是一条青云直上的康庄大道。
但他没有。
因为他知道,汉贼不两立。
所以选择了单骑出逃,一路流亡至恒州,在这里定计起事,拨乱反正,驱逐辽军,重新立起了汉家旌旗。
然而,中原的新主、后汉高祖刘知远,很不喜欢李谷。
昔年,契丹悍然入侵中原,占领汴京,故臣皆望风而降。
这投降的人中,就包括当时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耶律德光大喜过望,认他为好大儿,还赐给一根木拐。
一片寂静中,唯有李谷斩杀契丹使,歃血誓师,起兵磁州,以孤独的一地之兵,对上了契丹举国南下的虎狼之军。
很快,就收复了军事重镇安阳。
他修书给刘知远,请求对方出兵配合,刘知远置之不理。
加上安阳城内有叛徒出卖,里应外合,就这样被契丹人活捉了去。
如今,李谷竟然从契丹监狱里活着回来了,刘知远看在眼底,恨在心中。
李谷的名声实在太高了,他不敢杀,于是就冷处理,排挤出中枢朝堂,打发到边境去当刺史。
这就是李谷的前半生:
在后唐中进士,在后晋遭到权奸排挤,在契丹数载炼狱折磨,在后汉受尽帝王冷眼。
后来,他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明主,周世宗柴荣。
柴荣即位的第一个月,他就官拜宰相。
从此,披文握武,出将入相。
居庙堂之中,则掌制典故、知人荐士、光朝振野;居军营之地,则跃马挽弓,亲率军队,纵横披靡。
淮阳百姓数千人感其恩义,请求为他立生祠。
柴荣两次征伐南唐,李谷作为首谋,不仅力排众议,支持柴荣亲征,自己也带病随军出征,尽取淮南之地。
这时候,他因为早年被契丹人迫害,身体已经非常不好,无法再上战场,只能回朝养病。
柴荣特赐肩舆,时常亲自造访府邸,讨论政事。
枢密使王朴也经常去李谷府上,二人把酒畅谈,很是其乐融融。
时人就把他们放在一起并称,“(王)朴能荐士,(李)谷能知人”。
柴荣将两个人的画像都挂进了宫中功臣阁,每天看,每天看,还让子孙以后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祀。
显德六年,王朴有一回散朝,如往常一般,来到李家聊天,忽然发病倒在了地上,就此不治身亡。
柴荣很是悲痛,临葬大哭。
李谷伤心于朋友亡殁,更觉得良相离开、国运堪危,随后也病情加重,回到了洛阳静养。
当年七月,柴荣北伐途中病重,班师归来后驾崩。
次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周,遣使往洛阳,欲以高官厚禄,招抚李谷。
李谷闻亡国,忧愤成疾,遂病逝。
至死并未仕宋,不肯奉宋之正朔,遗书只称「显德七年」。
大周最后的宰相,和这个王朝一同埋葬。
他一生仕过唐、晋、汉、周四朝九帝,流落如飘蓬,却在人生的末年,认定柴荣就是自己的归宿,献上全部的忠贞。
他曾对柴荣说:臣如今唯有一念,愿百年之后能配飨陛下庙堂,入侍帝陵之侧。
这很奇怪么?
不,一点也不!
周世宗柴荣,本就是这样一位气吞万里、席卷八荒,让人心向往之、甘愿为之含笑赴死的君王啊。
李谷见了太多分裂乱世的悲欢离合,比谁都渴望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
他等了大半生,终于等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君主,他真的相信,柴荣能够实现一直以来的夙愿,自己能够活着看到天下一统的那一天。
可后来呢?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君臣二人都成了乱世中最后一点被掐灭的星火。
这事甚至还有一个相当吊诡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