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
兆历十七年,阔别妻儿已久的陈功,终于等来了调任的消息。
在离开之前,他向圣上举荐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安会义,希望由他接任自己平西都护的位置。
安家兄弟都跟随陈功多年,从入军伊始三人就一直结伴,彼此都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二人的人品陈功十分放心,也相信安会义可以在自己离开以後将平西守护得更好。
调任的日期定在十月,一切事务的交接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想着远方故乡与翘首以盼的家人,陈功与手下不少亲兵都对离开充满了期待。
或许就是在这期待的气氛里,平西的将士放松了警惕。
六月中旬的一天,正与安会礼探讨朝堂局势的陈功,收到了流骑来袭的消息。
尽管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已赶往现场,但由于烽哨的疏忽,消息来得太迟。另一方面,这是几支流骑组织好的一次奇袭,又快又狠,纵使陈功第一时间飞奔而去,也还是晚了一步。
当他带领着亲兵轻骑快马赶到的时候,只看到了遍地的尸体。
远平村与另外几座村路惨遭血洗,陈功一个个屋子搜寻,竟没找到一个活口。
愤怒的陈功追出百里,赶上了正逃窜的一支流骑,亲手斩下了骑首的头颅,俘获了其馀的所有流骑。
横尸荒野的村民已经安葬,没有墓碑,没有名姓——也已没人认得出他们是谁。
回城的时候他照例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听着他们的欢呼,他却觉得如坐针毡。
当日深夜,看着面前空无一字的奏折,陈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戍边十五年,在临近归乡的时候出了这种差错,简直是功亏一篑。陈功不算是好大喜功之人,可也不想自己多年的辛苦操劳,毁在最後这几个月里。
更何况,功高盖主乃是大忌,他选择此刻回乡交出边境军权,也正是顾及到这点。
若是此刻出了错,这错处无疑是递到皇帝手上的一柄快刀,如何使用,全看天子心意。
想着家中年幼的儿女与苦候的发妻,陈功在良心与利益间,第一次産生了纠结。
“将军何至于此,”安会礼看着他挣扎着要落笔,一声长叹,“将军戍守平西十五年,为平西安定付诸了多少心血,平西百姓与我们都看在眼里。虽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可将军如今功高盖世,平西万民只知有都护,不知有天子……”
这可是大不敬的发言,陈功铁掌一拍桌案,就要发作。安会义迅速按上陈功手臂,安会礼则继续说道:“逝者已逝,做的再多也无济于事。在场的兄弟皆明白您的不易,您何苦坦诚至此?将军,您有几年没见过嬿嬿了?上次回京述职的时候,赤奴还在襁褓,如今,也该会走路了罢?”
陈功的怒吼哽在了喉头。他想着哇哇大哭的幼子,懵懂无知的女儿,想着自己在边关这十五年风餐露宿的无数个日夜,想自己在多少个战场上浴血持刀的拼搏……
一念之差,他走向了自己从未想过的另一条路。
他做了自己曾经最为鄙夷的事。
放下手中的笔,陈功疲惫道:“颂贤,这奏折,你来写罢。”
安会礼恭敬答应道:“是。”
这封瞒报的奏折只花费了一晚便完成,又随着信使的快马传到京城,躺在了兵部无数张“并无异常”的折子里。
然而它却决定了此後十馀年里,无数人的命运。
林迢迢握紧了陈嬿的手,感受到她掌心一篇湿凉,布满了冷汗。
楚桃继续道:“恰好那年淮西大旱,我们的到来其实是解了陈大将军的燃眉之急。若要详细说起来,大将军为平西做了不少事,平西百姓也依然感谢他……”
“不论他做了什麽,是否有人教唆……瞒报是不争的事实。”陈嬿闭上眼睛,陷入沉默。
“在大将军走後,平西才是真的陷入了噩梦。”楚桃道,“安会义与流骑勾结,用流民的性命与流骑交易,换来低价的精良马匹与西突厥的精铁。他对军士和平西百姓也多有苛待,这十几年里平西的税收从两成八直直上涨到了四成二,农民早已苦不堪言。”
“少将军查清事情原委後,也是惊怒交加。他原本想找安会义当庭对峙。可考虑到安会义在平西经营多年,恐生事变,因此少将军才将证据藏好,准备托宋福回京带给皇贵妃娘娘。
“但在少将军去田州以前,安会义曾找他密谈。谈话内容没人知晓,只是这次密探之後,少将军就一直在准备传递消息的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