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中午之後
得知顾文承有机会去府城的东林书院以後,姜馀就开始做起了准备,但是顾文承又说不着急。
大周朝过农历,如今已经到了九月半天气转凉,十月份天就彻底冷下来了,这份引荐信可以到了明年春日入学的时候在用。
姜馀听完顾文承的解释後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虽然顾文承这麽说,但是姜馀还是有种莫名的紧迫感,府城他去过,那里的花销大的很,是县城所不能比的。
顾文承是去东林书院读书,他还不知道那里的束修需要交多少,而且不仅是束修,到了府城後吃喝住行一切都得花钱。
姜馀突然生起了要抓紧时间挣钱的心思,有钱才能万事不慌。
就在姜馀打定注意抓紧时间挣钱後,便是他接私宴的活开始多了点,九月下半个月他直接接了三单,整个九月下来接了四次私宴的活计。
还是就是如今天气转凉,东西做多了也能放着不坏,于是姜馀也加大了做卤肉和凉拌菜的分量。
但是紧接着他便发现,天气冷了以後一是小菜价格上涨,二是买凉拌菜的人也开始少了。
于是姜馀想了个办法,又在铺子里新添了一道大骨汤。
买两盘卤肉可以免费赠一碗大骨汤,若是单买的话大骨汤得二文钱一碗。
果然,这样一来,把凉拌菜去掉的亏空就这麽涨回来了,隐隐还有比之前生意更好的架势。
至于顾文承要去东林书院读书的事,姜馀谁也没告诉。
《韩非子说难》中曾道“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姜馀这句话认为十分有道理,就像是之前他在大伯母家自己偷偷存钱也是一样,谁也不能告诉,否则大伯母就会知道。如今他们开春以後就要去府城的事情也一样。
姜馀一边做生意心里悄悄的打起了要把铺子转让的事,但是他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干起来的铺子又有几分舍不得。
晚上,姜馀把自己的苦恼说了出来。
“文承哥,你说饸烙面铺子是要直接关掉吗?可这是咱们得第一个铺子,我有些舍不得。”
顾文承明白小馀的心思,他早就知道小馀是个长情的人,饸烙面铺子是小馀花了大心思才有了今天的样子,舍不得也正常。
他想了想,然後提议道:“我还真有一个想法。上次乡试的时间正好和院试的时间重合。所以下一次乡试的时间在三年後,年後咱们去府城的时间短则两年,长则不定。若是你实在不愿意把饸烙面铺子就这麽关了,可以把饸烙面的方子卖出去,让别人直接接手铺子,或者是把铺子交给芸姨。”
姜馀微微一愣,“给芸姨?”
顾文承点头道:“其实我更倾向于你把铺子交给芸姨。周航会算账,也多少识些字,人也稳妥,加上芸姨又是咱们信的过的人。把铺子转给芸姨,让他们母子来经营,日後咱们只需要占铺子的二成利润即可。”
姜馀听完後若有所思,“可是周家亲戚一向难缠,航哥儿如今又还小,云姨一个人看铺子会不会出问题?”
顾文承摸了摸姜馀的头,“傻小馀,周家在县城也是大姓人家,族人衆多,以前芸姨一家挨欺负,是因为周航的父亲是个不事生産又赌博的泼皮,芸姨是贱籍,航哥儿和红姐儿又小。一家人没个能顶门户的,自然会被欺负,可是如今却不同了。”
姜馀疑惑的看向顾文承,有些不太明白。
顾文承解释道:“如今航哥儿父亲去世,芸姨恢复良籍,航哥儿越长越大,在过两年就能撑起门户,日子眼瞧着是越过越好。周家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芸姨一家过得好,他们虽瞧着眼红,但是一笔写不出两个周字,周家族老也不会再瞧着有人欺负孤儿寡母不管的。”
还有一点,顾文承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却想到了,那就是“宗族”,宗族在这个社会占据了相当强大的力量。
周航姓周,若是他自己能立住,身後又有周氏族人在县城多年盘踞,就没人能轻易欺负的了他。
如今芸姨恢复良籍,女子顶立门户开铺子做生意的情况在大周朝不在少数,他们一家留在宁隆县完全是最好的选择。
姜馀抿了抿嘴,“这就是之前文承哥提到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吗?”
顾文承摸了摸他的头,“伤心吗?”
姜馀摇了摇头,“没有,只是有些感慨。”
他只是莫名想到了自己,之前在小河村的时候他不是不知道有人在背後骂他名硬,克死父母。
可是等到後面他在县城开了铺子後,那些人又当着他面夸他命好,命带富贵。
或许是有了底气,姜馀对那些人的说法通通一笑了之,但是此时他却莫名想到了之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姜馀把脑袋埋在顾文承身前,小声嘟囔了一句,“只要有文承哥在,我的命就是好命。”
顾文承没听清姜馀说了一句什麽,刚想问一句,就看见姜馀已经恢复了精神。
姜馀却一个翻身坐起来,精神十足的道:“把铺子转给芸姨後,我们还可以请衙门的孙捕头照看。……不行,若是有人存心想要找麻烦,肯定会在背後搞鬼,即便是找孙捕头也无济于事。”
姜馀苦恼想了想又道:“我可以只把饸烙面的方子留给芸姨,把凉拌菜和卤肉的方子卖出去。这样一来饸烙面铺子就只卖饸烙面,生意虽然不如现在好,但是总归也不会特别差劲。”
说完後姜馀觉得自己这个想法很棒,他转头看向顾文承,然後就愣住了。
顾文承侧卧在一边,一只手撑着头,此时目光含笑的看着姜馀。
他的面容清俊,头发用一只木簪子簪上如今却有些散了,几缕发丝从旁边垂下,身穿淡青色里衣,浑身给人一种慵懒的气质。
姜馀突然想起《诗经》里的一句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