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霍去病若是知道李隆基的想法,定会不屑一顾,他的陛下才不会如李隆基一般。
汉武大帝爱恨分明,骄傲肆意,不论做什么都会堂堂正正,根本不屑用阴谋诡计对付自己的将军!
天宝年间的王忠嗣却心情复杂,他手握四镇节度使,掌控整个北疆,大唐最精锐的兵马都在他的手里,他从未想过反叛,却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有天幕的剧透,不知远在长安的圣人会如何处置自己。
哥舒翰感叹道:“安禄山已经壮大,随时有可能反叛大唐,还请元帅做好准备。”
王忠嗣下令:“厉兵秣马,等待长安与范阳的消息!”
……
【除了王忠嗣,在潼关被杀的高仙芝与封常清也不简单。】
【高仙芝本是高句丽贵族,出身武将世家,自幼习武。他初出茅庐便率军平定了达奚部的叛乱,开元二十九年,已官至安西副都护。】
【天宝六载,高仙芝平定小勃律国,俘虏其国王,威震西域,拂菻、大食及各胡族共七十二国投降归附大唐!】
评论区
“小勃律国距离唐朝长安九千多里,距离吐蕃逻些(拉萨)三千里,距离大勃律三百里。他原本是唐朝的属国,也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
唐朝的君臣立刻在舆图中找到了小勃律国的位置。
李靖:“此地若在大唐手中,便能钳制吐蕃北上,若是归附吐蕃,安西四镇就危险了。”
“吐蕃赞普把女儿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二十多国,中断了他们对唐朝的朝贡,唐朝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数次派兵讨伐,都因地势险要,再加上吐蕃及时援助,无功而返。”
“吐蕃在小勃律国驻扎了十万大军,据山因水,堑断崖谷,联木作郛,以抵挡唐军。”
“高仙芝帅步骑兵一万人,从安西出发,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驻扎在特勒满川(今瓦罕河),行军时间长达一百天。高仙芝把军队分成三支,约定在连云堡会合。”
“但关键时刻,监军太监边令诚却畏缩不前,高仙芝只能留下三千老兵给他,自己带着其余大军继续前进。”
“高仙芝派遣一千精锐为先锋,日夜兼程,风驰电掣。吐蕃人完全没有想到唐军会突然而至,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唐军长驱直入,直达小勃律国都。”
“高仙芝还对小勃律国国王道,他们只是从这里借道,要去大勃律国,不等他们反应过来,唐军已经兵不血刃,拿下了小勃律国。国王被俘,贵族被杀,自此,小勃律国归顺大唐。”
“小勃律国王若是在大唐看到假道灭虢的故事,一定会大呼上当的!”
“可见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的。”
“高仙芝立下大功,立刻派遣人马入京报捷,但此举却得罪了安西都护,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好在这一次李隆基站在胜利者的一边,支持了高仙芝。”
李世民却看到了其中的隐患:“将帅争功,可见朝中风气败坏。”
【天宝九载,高仙芝击破朅师国,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随后又攻破石国,俘虏了石国国王车鼻施及其部众。】
评论区
“朅师国本也是唐朝的附属,却投靠吐蕃,斩断更西边的吐火罗等国与唐朝的联系,被高仙芝暴打。”
“高仙芝借口石国无番臣礼,准备讨伐石国,但他并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先与石国议和,趁其不备,偷袭石国,并屠杀了石国老弱。”
“回师途中,又以突骑施背叛为由,击破突骑施,俘虏了可汗移拨。”
……
“虽然这些战役都取得了胜利,大唐却在西域诸国失去了信任。”
“唐玄宗只看到了捷报,便大加封赏,更助长了将士贪功冒进的风气。”
李世民:“这就是天幕曾说过的擅开边衅吧。”
李治:“大唐的信誉都被他们破坏了!”
武则天:“国家信誉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便如你推倒了大周颂圣碑,那些一起立碑的小国就会反叛大唐。”
……
【失去信任的恶果很快便暴露了出来,天宝十载,高仙芝率军进攻大食,双方于怛罗斯城激战五日。随后因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而大败,唐军几乎全军覆没!】
李隆基:“怎么会!”
高仙芝:“西域小国居然敢在背后捅刀子!”
封常清:“这就是天幕说的信誉吧……”
评论区
“高仙芝以欺诈手段打败石国,国王被杀,老弱被屠。石国王子便将此事告知了西域诸国,西域各国极为愤慨,暗中联合大食进攻安西四镇。”
“高仙芝亲率三万大军进攻大食,深入其国境七百余里,在怛罗斯城与大食军队遭遇,双方激战五日,不分胜负。关键时刻,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与大食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连夜逃跑。”
“此战,高仙芝部众死伤大半,仅剩千余人逃回。”
李世民怒斥:“将领贪功,皇帝也没有战略布局,乱打一气,除了穷兵黩武,空耗国力还有什么用!”
“玄宗朝的君臣都没有意识到,不间断的对外战争让西域各国与大唐离心离德,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日渐衰弱。”
李隆基:“难道胜利也不对吗?”
张说:“有的仗该打,有的不该打,有的本不需要打。”
张九龄:“请陛下将出兵权收归朝廷,如高仙芝这般顺道灭国的行径,不可提倡!”
宋璟:“大唐一惯以恩威并施降服四夷,若是一味动用武力,岂不是与吐蕃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