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他痛快立她为後的重要原因,当然了,给继承人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也是另一重因由。
但他心中也一直忌惮着瑾华的身份,亦防备着遏必隆与一种勋贵重臣,因为,他知道,遏必隆手中有顺治帝的遗诏!
这是他当年去五台山上替顺治帝办理後事时,一直照顾顺治帝的小沙弥给他的。
他还清楚记得当年小沙弥的话:禅师说:若施主没来,就让贫僧将此信销毁,若您来了,说明您对他还有一丝父子情分,这封信就当是他送您的最後一份礼物。
信中便写了他为何要诱导孝庄对付瑾华的原因,遏必隆手中有一份足以颠覆朝纲的先帝遗诏!
这封信证实了他一直以来的猜测,这也是钮祜禄·琅华失子抑郁,香消玉殒的根本原因。
瑾华不知道,自己这麽多年来一直在钢丝上行走,若她行差踏错一步,这前朝後宫的格局,就不是如今的模样了。
也是因为瑾华一直以来的行事,加上她丝毫不恋权,又有遏必隆深夜入宫奉上的这份先帝遗诏,康熙才会销毁了自己准备的,让瑾华殉葬的遗诏。
康熙对瑾华的情感极其复杂,他知道自己心中有瑾华,但他对瑾华的忌惮也一直不能放下,导致,他与瑾华蹉跎半生。
同游江南的时候,他想着,此生有瑾华足矣,想给她尊荣,给她地位,给她孩子,给她,他能给的一切。
但,他终究还是那个理智到近乎冷漠的帝王,一时的沉沦过後,便是无比的清醒。
他知道,自己不能那样做,甚至要放下对瑾华特殊的感情,作为帝王的他,感情用事,极有可能会重蹈顺治帝的覆辙。
只是,後来,对瑾华到底是宽容了许多,也愿意稍稍纵容她偶尔的放肆。
其实,塞外巡幸之前,他对瑾华承诺要陪她在畅春园终老的话是认真的,那时候,他没有对瑾华明说,他会将其他的妃嫔都留在宫中,只与她二人同住畅春园。
只是,发生了太多意外,他失约了。
他知道,随着自己年岁渐长,对瑾华的忌惮又慢慢冒了出来。
为何瑾华不显老?为何遏必隆年迈,还能身强体壮?为何纳兰·性德获救,明珠健朗?为何胤祀能拿出救命的药丸?
他想彻查,但看着胤祀对政务从生涩到游刃有馀,对自己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维护,又有些犹豫。
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纳兰府传来了明珠逝世的消息。
明珠是含笑而逝的,他是故意没有服用荣养丸的。
在瑾华封后,胤祀立储之後,还是按时给他送来荣养丸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此生做的最对的事情,便是改弦易辙,重投明主。
他知道帝王疑心重,怕自己与遏必隆的长寿会引起康熙深究的心思,便将近几年所得的荣养丸给了纳兰·性德保命。
他知道,他逝世後,除非必要,胤祀不会再往他府上送荣养丸了。
对此,他毫无怨言,他想,就让他用自己的性命为瑾华母子做最後一件事情吧,也算报答了瑾华当初对纳兰·性德的救命之恩,更是为自己的後人留一份香火情。
他相信遏必隆,瑾华与胤祀定然知道他这麽做的原因。
听到明珠逝世的消息後,瑾华枯坐良久,对纳兰·明珠很是钦佩,心中自是感念他的一份心意。
遏必隆与胤祀亲自到纳兰府上送了纳兰·明珠最後一程。
康熙听到消息後,不自觉松了口气,放下了彻查的念头,并加恩纳兰·明珠,让他风光大葬。
只是心中到底有些不甘心,便也写下了让瑾华殉葬的遗诏。
康熙叹气,遏必隆这个老狐狸,这份先帝遗诏送的时间刚刚好啊,还赌上了自己对瑾华的最後一丝怜惜。
遗诏换遗诏!
康熙将手中的丝帛点燃,看着它成为灰烬。
胤祀被立为太子後,并不像胤礽那样急於揽权,而是如同从前一般,万事遵循康熙的旨意行事,又会适当提出些疑议,让康熙细细指点教导。
康熙很满意胤祀的通透,也很满意他对君父的臣服,他其实不想放权,但他如今老态尽显,不得不慢慢将手中的权力过渡。
毕竟,他也希望大清江山永固,希望胤祀能平稳地接过自己手中的政权,而不是在新旧帝王交替的时候,引起动乱。
因此,胤祀这几年过得很是忙碌,他不仅要把已经烂熟在心的东西再从头学一遍,还得控制着进度,不让康熙觉出异常。
总是,胤祀是痛并快乐着度过了两代帝王权力的交接。
六十一年冬,康熙弥留之际将身边所有的人遣出去,只留下瑾华。
康熙伸出布满老人斑的手,瑾华轻轻握了上去。
「皇后,你怨朕吗?」苍老嘶哑的声音在内室响起。
瑾华摇摇头:「皇上,臣妾从未怨恨过您。」但也从未原谅过您。
康熙原来还想问她,你手上有没有起死回生的神药?遏必隆与明珠的长寿与你有没有关系?你为何不给朕这种奇药?